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始终注重提升基层理论宣讲的实效性,以“好人宣讲”为重要抓手,将理论传播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融合,借助身边好人的感人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街头巷尾、飞入千家万户,切实打通基层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巧借文艺演出,传唱好人故事
为避免基层宣讲陷入“枯燥说教”难题,黎川县积极探索“文艺演出+好人宣讲”新模式,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增强理论宣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德胜镇“德润赣鄱·新风黎川”活动现场,舞蹈《我们的中国梦》、快板《夸夸咱们新农村》等节目率先亮相,欢快的节奏、鲜活的内容迅速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演出间隙,“中国好人”、德胜镇卫生院院长钟平登台,用方言深情讲述自己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山村、守护乡亲健康的故事。“再苦再累,只要看到大家舒心的笑容,心里就特别踏实、有劲儿。”质朴的语言充满感染力,引来台下阵阵共鸣的掌声。
“如今,群众在看演出、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理解了理论为民、政策惠民的深刻内涵。”德胜镇新城社区书记、主任黄球荣说。这种“文艺+宣讲”的形式,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好人品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基层,推动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
深度融合,温暖社会人心
黎川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阵地作用,将好人宣讲与传统节日、日常文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实现宣讲常态化、生活化,真正让理论宣传接地气、润人心。
“中国好人”王志刚在七夕活动现场宣讲。图片来源:江西文明网
七夕前夕,黎川县举办了“缘聚七夕·新风相伴”主题活动。“中国好人”“老班长警务队”队长王志刚在现场分享了自己践行文明新风、传递温暖大爱的经历:“我们虽然没有报酬,但收获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乡亲们一句‘有事找老班长’的信任!”他还结合自己牵头组建“老班长警务队”的历程,鼓励大家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一双手能扶起跌倒的老人,一百双手就能托起整座山乡。如今,我们的队伍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全县140多人。”
青年毛彦君在听完宣讲后深受触动,当场报名加入团县委的志愿队伍,他表示:“以前总觉得‘好人’离自己很远,现在明白了,做好事不难。”截至目前,黎川县已依托各类文明实践阵地开展好人宣讲150余场,覆盖群众超过2万人次。
拓宽阵地,浸润基层百姓
为进一步扩大宣讲覆盖面,黎川县统筹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多点开花”的宣讲矩阵,让群众随时随地能够聆听、学习身边的好人故事。
“中国好人”石武荪在华联村宣讲。图片来源:江西文明网
线下,除了固定的文明实践站和文化广场,黎川县还在村(社区)便利店、廊亭小院等群众常聚之处设立“好人微宣讲点”,并组织“好人宣讲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开展“十分钟微宣讲”。在华山镇华联村,“中国好人”、退休教师石武荪以亲身经历讲述教育如何改变乡村;在樟溪乡林场,“江西好人”邓若生结合护林工作实际,娓娓道来守护青山的执着与坚守。这些“接地气、冒热气”的微宣讲,让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之余,就能感受到好人文化的熏陶。
线上,黎川县通过政务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持续推送好人故事短视频。《宴席背后的故事》取材于“江西好人”黄贤林的真实事迹,艺术化呈现其感人善举;《好人暖乡》深情讲述了“中国好人”石武荪退休后仍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温暖历程;《星火成炬 守护万家》则生动再现了“中国好人”王志刚作为“老班长警务队”队长,凝聚力量、守护社区的动人故事。截至今年9月,黎川好人故事系列线上内容累计阅读量已突破10万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反响。
“基层宣讲的关键在于‘贴民心’,而好人故事正是连接理论与群众的最美桥梁。”黎川县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表示,黎川将继续深化“好人宣讲”机制,挖掘更多身边榜样与暖心故事,推动基层宣讲既体现理论高度,更充满民生温度,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供稿:江西省文明办、江西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