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黄厝村: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中国文明网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黄厝村: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5-07-25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黄厝村以良好的家风传承为依托,深入开展民风焕新革新行动,以大胆的创新改造村容村貌,引领乡风文明,以文明实践为精神内核推进乡村建设。

  以黄厝村为样本,翔安区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全力打造“1+N”文明实践综合体,构筑起群众便利、出门可及的文明实践网络,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翔安篇章注入新动能。

  亲子家庭在苇渡农耕文化基地体验手作乐趣。

  传承传统家风 滋养良好品德

  在黄厝村,人们注重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思想精华与道德滋养,从现代文明中吸收天然养分,锻造优良家风,引领文明乡风,著名的“九尺巷”故事就是经典案例。

  相传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境内有一个著名的“六尺巷”。大学士张英家人与吴姓邻居发生土地纠纷,最终以张英一首诗解决了邻里纠纷,也留下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千古美谈。无独有偶,在黄厝村也发生了一个真实的现代版“九尺巷”的动人故事。

  因为历史纠纷,村道两侧的黄建设和黄水电两户人家对彼此的空间各不相让,起初村里反复调解,收效甚微。驻村艺人史文沧老师发挥设计专长,义务设计阳光茶室,一纸效果图加上邻里乡情的真切感召,最终打动了黄建设,他主动退让三尺,拆除违章搭盖,形成了现在的“九尺巷”,成为村里的美谈。

  “路宽了,出行更便利了,大家的心也齐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村民朴素的话语、真挚的表达是对和谐邻里关系的最好诠释。

  村民黄毓森也是黄厝村清新家风传承的最美演绎者。黄毓森的先辈在村里素有贤名,团结邻里、乐于助人,口碑很好。黄毓森从小耳濡目染,2003年,黄毓森开始接触公益事业,牵头组建了翔安区92580志愿者联盟并担任会长,整合开展“就业、幸福、应急、老弱、健康、文化、助学、环卫”8个主题的“我帮您”志愿服务活动,现已有110支常态化队伍,成为翔安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摒弃陈规陋习 孕育文明新风

  喜事丧事,凡事都要大摆筵席大宴宾客,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有排场”“有面子”,这种陈规陋习以前在福建省广大农村很常见。在黄厝村,如今这样的传统陋习变得越来越没有“市场”,大摆宴席逐渐被简单而不失热烈的文艺表演所取代,“视听盛宴”对广大村民的吸引已然盖过了“口腹之欲”。

  为全面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黄厝村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并通过上墙张贴、微信公众号宣传、入户走访等方式积极宣传,让每一位居民都详知公约,敦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我们把垃圾分类、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使文明新风有了明确导向。”黄厝村党委副书记黄国文说。

  “红白喜事一律从简,人人孝老敬老,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了。”村里制定了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党员干部带头,全体村委、众多党员自发倡导,红白喜事不奢办、民俗日聚餐简办,村民节约数十万元开支,不少村民还将省下的钱捐给了村里的教育基金会。

  村里枝繁叶茂的三生榕树下,是宣传宣讲文明新风的“天然场所”。“福小宣”宣讲轻骑兵把“翔来讲·促兴翔谈”田间小讲堂设在树荫下,村民们三五成群围坐起来,就着桌上的花生、彩糖和清茶,饶有兴味地倾听“福小宣”讲授如何正确看待彩礼以及新型婚姻观的意义,欣赏答嘴鼓传承人带来的脱口秀《婚育新风尚 造福千万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育文明婚俗新风尚。

  注入艺术活水 培育文明根基

  步入散发古厝风情的芳华礼堂,映入眼帘的是闽南红砖雕党建主题馆,昔日破陋的校舍如今已成为红色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火热阵地,一方方厚重的红砖镌刻着党的光辉历程与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让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得到思想的淬炼和精神的洗礼。

  美丽庭院一角。

  古厝变身,源自艺术活水的引入。黄厝村提出建设“艺匠小镇”目标,通过集中收储40栋闲置老宅,吸引陶艺、砖雕、漆画等32个文创工作室入驻,鼓励艺术家将老宅修葺为工作室、美学馆、艺术空间等创作场所。艺术家的入驻,使古厝重新焕发活力。村民开始重视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主动配合艺术家以彩绘轮胎做盆景、以外墙彩绘做展示,打造小花园,美化人居环境。艺术活水的注入,让黄厝村这个千年古村落旧貌换新颜,原先的断壁残垣成了“网红打卡点”,杂草空地成了欧式小花圃,闲置宅基地成了乡音雕塑群,一步一景,处处皆美。

  家乡更美了,艺术的种子也悄然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艺术家组建了“艺术培训联盟”文明实践队,为村中学生开办公益绘画班、书法班,开启少儿艺术探索之旅,也唤醒部分村民的艺术潜能。成立“艺术家调解室”,化解群众矛盾,确保“矛盾不出村”“有事好商量”。在村里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黄厝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家庭旅馆”“家庭餐饮”发展,助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聚沙成塔,握指成拳。黄厝村的实践,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翔安区开展的生动缩影。翔安区深培厚育文明根基,通过构筑“一平台两终端”线上线下阵地,规范设置一批文明实践基地、实践点,形成群众“出门可及”的文明实践网络。

  供稿:福建省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