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开封市的田野上,一场润物无声的文明嬗变正在上演。
开封,既有千年传承的农耕智慧,又涌动着科技创新的时代脉搏;既有白墙黛瓦的田园诗意,更升腾着乡风文明的温暖烟火。在这里,一幅幅高效治理、民生幸福的生动图景,正是文明乡村建设的鲜活注脚。
织密治理经纬。沙沃乡的“1234”治理模式犹如精密的绣花针,将260个微网格编织成覆盖全乡的治理网络。村民感叹道:“过去垃圾堆放点的问题反映多次没下文,现在通过‘田埂议事会’,三天就解决了。”这种“群众的事群众商”的治理智慧,让沙沃乡民生诉求实现全化解。
科技赋能产业。兰考县三义寨乡的温室大棚里,科技特派员陈国平正指导农户种植富硒西红柿。这位“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带领的“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已构建起覆盖蜜瓜、红薯等7大产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在他们的帮助下,葡萄架乡脱贫户李自豪的蜜瓜亩产突破万斤,成为科技致富的生动样本。
文化浸润乡土。尉氏县后张铁村文化广场上,豫剧《铡美案》选段正赢得阵阵喝彩,这场“先进文化进乡村”演出,是开封文化惠民的缩影。一场场热气腾腾的“饺子宴”包出邻里温情,一处处热闹非凡的文化市集唤醒乡愁记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送到群众身边的文化活动,正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如,祥符区西姜寨村将“盘鼓擂台赛”办成矛盾调解会,鼓点声中化解纠纷。开封乡村正以“文化+”模式织就精神共富网,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别样火花,让文明新风沁润每寸乡土。
兰考县三义寨乡付楼村光伏发电长廊。
在兰考县白云山村,“一宅变四园”的改造让农家院落变身花园、果园、菜园、游园。村委会带领大家拆除违建,腾出土地建起温室大棚,年产西红柿千万斤。这种“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绿色浸润生活。沿着黄河大堤前行,付楼村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板交相辉映。村子以绿色能源为引擎,实施了整村开发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通过探索村级智能微型电网、绿能村居等农村能源新方案,成功打造“光伏+”十大应用新场景,实现了“零碳乡村”的目标。
人居环境优美。祥符区推行“五融三用一管控”,将废弃宅基地变成小花园;杞县实施“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让农村生活垃圾减量一大半。如今的开封乡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文化广场设备齐全,小游园一步一景,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的跨越。
开封以党建引领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以文化传承为魂,以生态宜居为基,在中原大地上绘就一幅文明乡村的壮美画卷。这里既有产业兴旺的铿锵足音,更有乡风文明的温暖回响,生动诠释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内涵。
供稿:河南省文明办 开封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