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江西,江右书院甲天下。朱熹治学地、鹅湖论道场、白鹭洲状元乡……青砖黛瓦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山水间的文明密码:江西书院何以独树一帜?
在山水相连的赣鄱大地上,书院如繁星般闪耀。自唐代桂岩书院创立,至明清鼎盛时期占据全国书院“半壁江山”,江西始终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高地。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学田制民办书院,开创了“耕读传家”的典范;朱熹在此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奠定后世七百年书院教育范式;陆九渊与朱熹“鹅湖论道”,掀起中国哲学史上的思想风暴。据统计,江西现存书院近2000所,约占全国书院总量四分之一。
始于唐,多所书院开天下之先。唐大历五年(770年),江西观察处置使兼洪都刺史魏少游、江西观察幕府判官李泌,将东晋时期罗文通讲学书舍(当时的“云霄观”)题额为“罗山书院”,表明江西当时已有“书院”之名。
而江西最早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为高安市桂岩书院。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高安幸南容仕宦二十年,告老归乡,于境内创办桂岩书院,一面著述,一面聚徒讲学,“颇获士望”。
德安县东佳书堂则是中国书院史上最早拥有学田、订立教规、聚徒讲学的民办书院。
五代时期,北方士族南迁,杨吴、南唐政权崇文重教,陆续创建华林书院等16所书院。其中,华林书院鼓励女子读书,重视女子教育,为全国首创。
兴于两宋,理学与心学的摇篮。两宋时期,江右书院成为理学与心学发展的大本营。复兴白鹿洞书院是朱熹构建理学教育体系的关键实践。他在此推动理学从抽象理论走向社会教化,形成的教育模式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东亚儒家教育。
象山书院由陆九渊创立,提出“心即理”这一心学纲领,并通过弟子彭世昌等人在南宋的传播,形成与朱熹理学对峙的思想格局。
朱熹与陆九渊“鹅湖论道”,确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理学与心学两大流派的正式分野,更推动了两宋思想界的多元碰撞。江西成为两宋时期理学与心学研究的中心,深刻塑造了中国哲学史的演进脉络。
盛于明清,官民共塑的教育范本。明代江西书院达1962所(占全国10035所的19.5%),清代392所(仅次于广东),持续领跑全国,形成“府府有书院,县县有讲学”的格局。
白鹿洞书院成为官方教育标杆,其《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被明清朝廷多次颁令全国书院遵行。
民间书院如铅山鹅湖书院首创“会讲制度”;王阳明在赣南龙场悟道后,提出“致良知”学说,泰和蜀溪书院、新建白崖书院成为心学传播核心。
据统计,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状元48人,宰相28位,“二十四史”立传者500余人。在宋明时期,甚至流传着“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书院顶流天团:那些改写历史走向的“文化地标”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南唐时为“庐山国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在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朱熹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任南康知军时复兴书院,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确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教之目,成为东亚儒家教育的纲领性文本。
此后,白鹿洞书院与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建筑群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鹅湖书院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鹅湖论道”而闻名。陆九渊代表的“心学”在此与朱熹代表的理学展开正面交锋,奠定中国哲学史两大流派分野,同时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鹅湖书院现存明清碑刻群清晰记录下这一次思想碰撞的过程,陈亮、辛弃疾亦曾在此纵论天下,被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白鹭洲书院位于吉安吉州区白鹭洲,淳祐元年(1241年)由江万里创办。数百年来造就了大批人才,尤以培养民族英雄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一批爱国词人而闻名天下,《正气歌》也根源于此。
同时,白鹭洲书院催生了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陵文化,使吉安成为“文章节义之邦”的策源地。白鹭洲书院现为白鹭洲中学所在地,古今弦诵不绝,延续着“为天地立心”的教育使命。
象山书院初名象山精舍,位于鹰潭贵溪市应天山,创始人为南宋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心学”开山之祖陆九渊,世人称“象山先生”。
据清代学者李绂《陆子学谱》考证,象山精舍创办五年中,受教育者数千人。陆九渊病逝后,陆学重臣袁甫于绍定四年(1231年)将象山精舍迁建于贵溪城南山峰下,购置学田,并请赐额“象山书院”,此后成为南宋宣传陆学的中心。
江西书院的千年历程,不仅是一部教育史,更是一曲文明传承的史诗。这片土地始终以书院为媒,串联起古今哲思的深邃脉络。如今,当游客在这些古老学府驻足,看到的不仅是青砖黛瓦间的沧桑变化,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生生不息。
供稿:江西省文明办